第69屆 研經會 第2講

第二講  持定身份 聖潔自守

《但以理書》首章說及,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如何在一個轉變世代中,盡上自己的本份為主作見證。但以理處於一個多變的世代,這一點與我們今日頗為相似。主前七二二年,北國以色列亡於亞述,但這一度雄霸天下的亞述大帝國,如今即將面臨崩潰,並且深受南面的埃及和北面的巴比倫所威脅。巴比倫王子尼布甲尼撒,於主前六零五年擊敗埃及,再乘勝揮軍南下,圍困耶路撒冷(一1),在聖殿裏大肆搶掠,並把猶大國的精英份子擄去。適其時尼布甲尼撒的父王駕崩,他便立刻班師回朝,但無論如何,經此一役,巴比倫已經確立其領導世界之強國地位。

 

主前六零九年,猶大國雖受屈辱,猶幸保江山,但要向巴比倫王俯首稱臣則帶來極大的震撼,可惜最終亦難免亡國之厄運,於主前五八六年,亡於巴比倫。但以理本為猶大國皇族裏的成員,如今國家面臨重大災難,他又被擄到異地,所謂前途未卜,他人生確實充滿着不明朗的前景。弟兄姊妹,其實我們今日同是活在一個驚天動地﹑萬變的世代中;九七政權易轉,我們慶幸不是被擄而是回歸,這個轉變不可謂不大,亦影響着眾多的市民。我們當中的人,尚有移民或回流的選擇,但昔日的但以理,卻毫無選擇地要在異族中生活。九七問題對香港教會構成莫大的影響,從牧者的流失,以致造成教會今日之現況,都是過去十多年積聚下來的結果。今 日,我們已經踏進特區的年代裏,教會過去的問題尚待處理,而新時代的挑戰卻紛至沓來,我們實在應該靠主而活。

 

以色列人背約,不聽神的吩咐,所以神的忿怒和審判臨到,叫他們被擄至外邦七十年,接受管教,然後歸回,這是一個何等重大的屬靈功課!神在異邦並沒有離棄以色列人,他們雖然離開了自己的國家和土地,不復見耶路撒冷﹑錫安山和聖殿,但他們可以在巴比倫的河邊敬拜神,神依舊與他們同在,他們甚至可在異邦不認識神的人面前作見證,宣講神的作為。此與《新約》記載初期教會受逼迫,門徒四散乃為傳揚基督,將福音帶給未認識神的人(徒八4)有異曲同工之妙。猶大人被擄至巴比倫的經歷,是他們信仰上的一個突破,知道神有祂的主權去審判自己的子民,將猶大王和聖殿的器皿交予巴比倫王,同時亦有權去憐憫他們,引領他們歸回故土。自從猶大人被擄之後,他們開始有會堂的觀念,所以今日的猶太教很重視會堂﹑聚集﹑讀經﹑敬拜神,不再標榜聖殿敬拜的禮儀和獻祭的條文。今日,特區時代的轉變同樣會帶給教會一定的衝擊和挑戰,但亦會帶來信仰的新突破。「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這金句是千真萬確的,所以我們切勿為着一些轉變﹑損失和不幸的經驗而悲嘆,因為神永遠在其中掌管着和帶領着一切。

 

但以理和他三個朋友所面臨的考驗,成了他們一生的轉捩點,他們被選召入宮受訓,以準備日後在朝中侍立,太監長給他們起了巴比倫人的名字,又將王所用的膳食予他們享用,這本來是個大好的機會,但他們卻決定放棄眼前的享受;因他們不欲與巴比倫人朋比為奸,或被人誤指為賣國求榮。但以理和他的朋友既不自鳴清高,亦非投機份子,他們忠於信仰絕不妥協,但接受現實學習在巴比倫王面前侍立。但以理後來更接受了耶利米的勸告,鼓勵那些被擄至巴比倫的猶大人安居於異地,生兒育女,並要為那城的人求平安,時候一到,神必要帶領他們歸回。這顯示他們暫放下了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愛國情懷,而採取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他們並 非貪慕虛榮,為名為利,而是因着自己在巴比倫皇朝裏既可以服事神,亦可為同胞們出一分力。

 

《聖經》告訢我們:神若然掌管着一切,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與波斯王古列雖為不認識神的君王,仍可為神所任用,何況但以理和他的三位朋友是敬畏神的僕人,豈不更能成為神的器皿,在皇宮裏發揮他們的才幹,榮神益人麼?常聽到有兄姊們這麼說,他們很想全時間奉獻讀神學,但又很愛自己的專業,到底應怎麼辦呢?其實,沒有呼召的人在他們的專業上一樣可以事奉神,獻身的人則必須有神的呼召,而又願意放下高薪優職去回應神的呼召。即是說,我們不能劃分哪樣工作屬靈,哪樣工作屬世,或說哪種工作更能服事神;一切要視乎神怎樣的呼召,是否要你放下現今的工作,全時間的事奉主?有人問:基督徒應否在政府裏擔任公職﹑或從商﹑或當差呢?答案都是可以的,因為問題不是幹甚麼,而是為何去幹?到底那是否神所賜的機會,讓我們可以服事神,貢獻社會。但以理和他的三位朋友接受巴比倫政府的安排,可能會背後遭人非議;然而他們內裏畢竟向神抱存單純的心,旨望在崗位上見證所信靠的神。

 

太監長給這些青年人改換名字,可能與他們入宮受訓的習慣有關,方便朝中人士日後稱呼之用,這些名字有外邦色彩,也有宗教意味(但一6-7):但以理 一名原意謂「神是我審判者」,改名為伯提沙撒實則取自外巴比倫一神之名,意謂「願此神祐我王」;哈拿尼雅一名意謂「神滿有恩惠」,易名為沙得拉,則有「甚懼怕我神」之意;米沙利一名意謂「有誰能像神一樣」,改名為米煞意即「在王面前我實微不足道」之謂;亞撒利雅一名意指「耶和華是我的幫助」,改名為亞伯尼歌之後意謂「尼歌(巴比倫人之神)之僕」。不錯,姓名代表一個人的品格和質素,但以理和他的三友接受這些名字,相信是認為名字乃外在的稱號,可以改變,只要心志不變即可。因此,但以理在書中仍沿用他們在猶大國的名稱,而在王的面前則採用新起的名字。今日,或許有人給你起個「花名」,這個別號往往很能刻劃你的性格特點,希望各位都有一個理想的「花名」,可以榮耀父神。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今日你我同有一個「基督徒」的稱號,我們的心志與品格又是否能與這名號相配,我們的行事為人又是否能表彰基督,活出這尊貴的名號呢?

 

但以理和一群被選入宮受訓的青年人,都得到王所頒賜御用的飲食,而但以理及其三友則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的酒玷污自己。就是說,他們已事先想清楚, 甚願與自己的同胞認同,不肯接受特別優厚的待遇,另外一個拒絕的原因,乃是因這些膳食是拜祭過偶像的,免得成為同胞們的一個絆腳石﹑巴比倫人攻擊他們的一個把柄。王的膳食雖為上好的佳餚,但畢竟未能符合摩西所頒潔淨的條例,但以理及其三友為保持其屬神子民的身份,寧飲白水﹑喫素菜;因為猶大人的信仰及其生活習慣是分不開的。今日,我們處於一個轉變的世代中,要為主作見證的話,首先要衡量自己基督徒的身份,好在未信主的同事和朋友之中劃出底線,與他們分別開 來;特別在好些違反《聖經》真理和道德上的事情上,我們要學像但以理一樣的加以婉拒。但以理有堅定的立場,卻以協商的方式與委辦磋商,試行十天,結果他們比別的人更健康,更俊美,這就說明了:凡尊重神的人,神也必看重他。但以理及其三友持守神子民的身份,絕不妥協;今日,我們又當怎樣把握機會,活出我們基督徒的身份呢?求主賜我們智慧,無論在哪一行業﹑哪一崗位都曉得判斷是非,保守自己分別為聖,不致同流合污。當我們堅持不違背信仰立場時,那些不信主的同事和朋友可能會譏笑我們,疏遠我們,但相反過來,他們當中亦會有人越發敬佩你持定聖潔自守﹑言行一致的原則。而神在其中必然恩待我們,不叫我們喫虧和有損失。唯願但以理及其三友得勝的見證成為今日你我的鼓勵。


講員: 周永健牧師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