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屆 奮興會 第5講

第五講 凝聚分散

經文: 使徒行傳 11:19-30

        今天我們讀的《使徒行傳》十一章,是關於初期教會的歷史記載。當中提到安提阿教會,很多人覺得安提阿教會是最出色的初期教會:有聖靈的同在、合一的禱告、有被神很重用的領袖、差派出兩位最出色的宣教士──保羅、巴拿巴,去參與宣教運動。

        不錯,安提阿在初期教會歷史的確很重要,但初期教會的教會運動、福音的突破並不是從第十三章開始,雖然第十三章記載了安提阿教會差派保羅和巴拿巴出去是很重要的一頁,但「福音的突破」不是從十三章開始,而是從第八章開始。

        「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馬利亞各處。」(八1)當時教會被逼迫時門徒分散,分散帶來福音的突破。從教會歷史中,我們會看到第八章是教會很重要的分水嶺:第八章之前,教會有增長,雖然面對壓力,但是卻帶著能力來見證基督。第八章開始,大逼迫來到,整個環境轉變,當時教會如何面對呢?第八章所講的「大遭逼迫」(1節),與今天所讀的十一章19節是相連,所以我今天會從第十一章開始。

        當我們看教會歷史時,看到一個事實:「逼迫從來沒有毀滅教會!」但當教會失去福音使命時,教會就變得有名無實。從十一章中,看到當時的門徒在那種處境中如何回應。從三方面看十一章(19﹣26節):


        一、門徒生命委身的突破


        初期教會面對壓力,神復興教會有五個特質:


        第一個特質:有無名的工人

        「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難而四處分散的門徒」(十一19)路加所記載的分散的人,不是牧師傳道人,也不是有名的傳道者,路加的用詞是「那些」,即無名氏。這些人分散的時候,隨走隨傳。他們不是傳道人,也不是受過訓練的人,是「那些」無名氏。無法想像,帶來福音突破的正是「那些」無名氏,無名的傳道者。

        我曾在英國大學圖書館作研究,倫敦大學的地庫是文獻府,收藏了過去二百年所有在非洲、中國工作的宣教士文獻。院長帶我進去文獻庫,我就如同進入檔案超級市場,裏面有成千上萬個檔案。這個文獻庫的院長不是基督徒,他對我說:「馮醫生,你看到這些檔案,每一個檔案都代表一個人的生命,奉獻給你們中國人。」我心裏知道,這每個檔案所代表的每個生命,是因為福音的緣故,奉獻給了中國人。

        我見到戴德生、馬禮遜,我聽過的宣教士的名字我都找到他們的檔案。但還有幾千個是我從來不認識、沒有見過的名字。我站在那裡很久,心裏有一個很大的感受:這裡的每一個人是奉獻給中國人,為了福音的緣故,他們的名字從來沒有記載在歷史書中,沒有人記得他們的名字,但神記得他們的名字。神的義在他們身上存到永遠。雖然很多人忘記他們,但是神沒有忘記他們。

        我所屬的差會是OMF,是屬於中國內地會的。其創辦人就是戴德生,好多人引用戴德生的一句名言:「我若有千磅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我若有千條性命,絕對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華人教會特別喜歡引用,但大家都沒有引用全,因為還有下一句:「不,不是為中國,是為基督。」到1900年,有超過一千位內地會宣教士在大西北事奉,當中99%的名字我們完全不記得,這些人就如同路加在使徒行傳所說的「那些」(十一19)。

        約翰.斯托得曾講過:「21世紀最有效的工人就是無名的工作」。我相信今天在21世紀最好的工人就是在我們當中,是無名的工人。這些工人在他們受逼迫分散時,隨走隨傳。19﹣20節提到,分散時他們「傳講」, 中文翻譯得不太準確。原文「傳講」不是指講道,而是「閒談」的意思,不是指在臺上講道。他們逃難時,把福音傳開:「他們傳講主耶穌」(20節),他們閒談的中心是主基督,不論生命去到哪裡都透過閒談來傳講基督。


        第二個特質:有敬畏神的心

        當時的人,他們是哪裡來的勇氣呢?是否因逼迫來了,每個人都自動成為屬靈的超人呢?是否一上了飛機,個個就自動變成勇敢的宣教士呢?答案不在第八章,而在第二章:「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眾人都懼怕;」(42﹣43節)原來,當中的勇氣是基於你平時的生活,而不是突然間而有的。何為「懼怕」?初期信徒出於敬畏神的心超越了一切,對神的敬畏超越了其他壓力的懼怕。哈巴谷先知說:「耶和華啊,我聽見你的名聲就懼怕。耶和華啊,求你在這些年間復興你的作為。」(谷三2節)教會應該重拾對神應該有的懼怕,因為今天這個懼怕失落了。我也為香港祈禱,讓香港教會重拾對神的敬畏。當我訪問新加坡一位曾聽過宋尚節佈道會的老人家,聽宋尚節講道最大的感受是什麼時,他回答:「對神重拾敬畏的心。」彼得在第四章有力的講道,當時人看了他覺得很驚奇,因為「他們是沒有學問的小民」(13節),他們驚訝他能夠講出真理,但官府不讓他們講真理,彼得說:「聽從你們,不聽從神,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我看到彼得的勇氣,他有一份敬畏神的心。


        第三個特質:能放下民族的優越感

        「內中有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他們到了安提阿也向希臘人傳講主耶穌。」(20節)19節記載他們是向猶太人傳福音,20節記載他們向希臘人傳福音,其實這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記得十一章記載彼得向哥尼流傳福音,哥尼流信主的經歷,彼得感到很開心,但他回到耶路撒冷時卻備受批評。因當時猶太人連與外邦人吃飯都是不合例的,所以當時猶太人向外邦人傳福音是不可思議的。這班無名氏,他們不是領袖,是平信徒在走難時傳福音,而且還向外邦人傳福音。因為他們的生命被福音所改變,他們放下民族的優越感。你要除去你的驕傲,除去民族的優越感 ,因為神所關心的是普世屬於基督的教會,我們需要放下我們的包袱。


        第四個特質:認定基督的主權

        路加在十一章20﹣24節,五次用到「主」:「他們到了安提阿也向希臘人傳講主耶穌」(20節),「主與他們同在,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21節),「立定心志,恆久靠主」(23節),「這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24節)。為何路加不斷重復用「主」這個字呢?當時門徒有這樣的勇氣傳福音,是因為他們認定基督是主。

        第二世紀,坡旅甲(Polycarpus)主教,他當時是亞細亞示每拿的主教,他是很忠於聖經講道的人,羅馬皇帝不喜悅,逮捕了他,要他咒詛基督。如果不咒詛,將會被殺。他在日記中寫到,他對皇帝說:「八十六年來我服侍基督,我終生事奉神,神沒有做過任何事對不起我,我今天怎麼可以去褻瀆天上的主呢?」就因為這樣,被活活燒死。我相信這個故事在歷世歷代都會重複出現,信徒面對壓力時,是認定基督是主。因為他們認定基督是主,「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十一21節),在壓力當中結出果子。


        第五個特質:神的預備

        「內中有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他們到了安提阿也向希臘人傳講主耶穌」(20節)有「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是何意思呢?路加告訴我們,他們不是土生土長的猶太人,而是塞浦路斯、古利奈散居的猶太人。路加為何要告訴我們這些呢?神正在預備祂的工人──多元文化的工人。神是用這些擁有多元文化的猶太人把福音傳開。

        香港今天有很多弟兄姊妹回流,從北美、澳洲、歐洲回流。你在香港長大,是香港人,神給你有機會接觸不同文化,神豐富了你的經驗,這豐富的經驗,是神預備你的經驗。同時,我們也見到很多香港人離開,分散去到另外的地方,我們有時會覺得傷感,但希望我們能用長遠的角度去看:神預備他們接觸不同的文化,也預備他們作神要他們做的工作。今天神預備新的工人是多元文化的工人。因為現在的世代是移動的世代,所以,神預備的工人也是移動的工人,是神預備的生力軍作神的工作。


        二. 屬靈信心的突破

        「主與他們同在,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這風聲傳到耶路撒冷教會人的耳中,他們就打發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為止。」(21﹣22節)當時耶路撒冷聽到有外邦的人信主,就派巴拿巴了解是何事。因為耶路撒冷教會最擔心的就是,這些外邦的人能否跟傳統做事、有沒有守我們的規矩。

        路加就記載巴拿巴也耶路撒冷教會的分別:「這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24節)巴拿巴是耶路撒冷的領袖,巴拿巴名字的意思就是「勸慰子」,就是鼓勵別人的人。在這裡講到「巴拿巴原是個好人」,我們所想到的好人是講話溫柔,很良善。但路加給巴拿巴「好人」有一個定義:「是大有信心」(24節)的好人,大有信心的意思就是「從神的角度來看事情」。耶路撒冷教會所看到的只有問題,而巴拿巴看到的是機會。所以有很大不同:「他到了那裏,看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23節)

        「歡喜」在這裡的翻譯不夠精準,原文這個字是超越了這個意思。在馬太福音第二章,那些博士來見耶穌時,當他們見到耶穌時就「喜出望外」(太二10),喜出望外與歡喜, 在原文是同一個字,所以翻譯成「喜出望外」更為傳神。當巴拿巴看到時,就「喜出望外」高興得跳起來。因為他看到神在工作,也看到自己可以參與:「他到了那裏,看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勸勉眾人,立定心志,恆久靠主。」(23節)不單要有心動,還要有行動。巴拿巴不單看到神的工作覺得心動,也有行動主動參與神的工作。巴拿巴看到神的工作,他還看神如何讓他參與,他也看到別人怎樣參與 。

        他找到了掃羅,就他帶到安提阿去,掃羅本是不能入選的人。在使徒行傳第九章記載,當保羅信了之後去耶路撒冷見門徒:「他們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九26)沒有人相信他,只有巴拿巴相信他,巴拿巴如接納了別人不信任的人。巴拿巴的信心是可以從神的角度看事情,他看到神作的工作,他開心;他看到自己可以怎樣參與,他主動;他看到別人可以與他同工,巴拿巴以保羅的成就,他引以為榮。


        三、建立生命的突破

        「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26節)他們用「教導」建立門徒的生命,但我們留意一件很細微的事,巴拿巴建立別人生命,不單只是臺上講道那麼簡單,而是他謙卑生命的表彰。在徒十三43之前的經文都是記載「巴拿巴和掃羅」,巴拿巴是領袖。但在十三43開始轉變,巴拿巴位居第二,到徒十六章,連巴拿巴的名字都沒有了。這個記載,是路加用心要告訴我們,巴拿巴的服侍是謙卑的服侍,沒有自己的野心,為著神的工作。他建立信徒時,別人是否記得他的名字不是最重要,重要的就是別人是否記得神的名字。

        巴拿巴的屬靈影響力,不是來自架構賦於他的頭銜而來的影響力,而是有基督生命所帶來的影響力。你的頭銜、你的職位並不會給你屬靈的力量,你在基督的生命裏,才有屬靈的影響力。當時基督徒的社會震憾的影響,帶來社會震憾的影響。

        第三次洛桑會議的「開普敦承諾」講到:「宣講福音一定帶來社會的改變,同時我們進入人群積極的服侍,必定帶來傳福音的機會,兩者互相影響。如果我們忽略世界,就對神的話語不忠;如果我們忽略了神的話語,就沒有任何信息給這個世界」。

        弟兄姊妹,我們在社會上的參與,可以帶來社會的影響力。大家記得2003年沙士非典的爆發。在危急的時候,很多基督徒醫生都聚集起來,毎天早上有祈禱會,禱告會之後才去服侍病人。沈祖堯醫生當時禱告說:「上帝啊,求你不要因我們對此疾病的無知,而喪失了我們的同事和病人的寶貴生命。」捱過了一百天沙士,我們的天空不再一樣,很多病人和同事的生命都不再一樣。所以,弟兄姊妹,在你的崗位上去見證神,更有創意地去見證基督。

        最後我以一個故事來結束:約七、八年前在武漢有一個很出名的運動,是基督徒發起的運動。當中鼓勵所有基督徒在每年11月25日去捐血。每當有人問起:「為何要在11月25日呢?」就可以這樣分享:「我們是基督徒,我們相信聖經的教導,新約林前十一25記載: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今天我們捐血,是因為基督的寶血為我的罪流出。所以捐血是懷著感恩的心來捐血。」感謝神,給弟兄姊妹有這樣的創意,很有創意,以閒談來傳講福音。

        神今日仍然尋找工人,神所尋找的工人,可能是歷史學家不會找的,但神會記得你的名字。神在尋找有信心的工人,就好像巴拿巴一樣,從神的角度去看機會。神是尋找能建立別人生命的工人,沒有自己的野心。別人能否記得你的名字不是最重要,而是願意見到別人的生命被基督建立起來。神仍要尋找在危機中願意服侍的工人。今日神在尋找這個時代的巴拿巴,這個巴拿巴會否是你與我呢?

        我們一起禱告:

        主啊,謝謝祢!在初期教會中,在極度艱難、困苦、逼迫的時候,看到無名的工人,有勇氣的事奉,帶來生命的影響力,就好像巴拿巴謙卑的生命,對祢的信心,對人的信任,去祝福教會、祝福身邊的人。主啊,願意祢呼召更多這個世代的巴拿巴,願祢自己帶領、尋找工人。讓我們今天向祢回應說:「我們願意!」願祢自己帶領我們,幫助我們,讓我們有信心說「我願意」,將自己交託給祢,這樣的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講員: 馮浩鎏醫生
傳譯: 周志豪牧師
速記: 林海虹傳道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