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屆 講道會 第7講

第七講  肢體 — 你屬誰?

從前甲村跟乙村打戰,千鈞一髮之際,有一位嫁予乙村的甲村婦人,將自己的嬰孩放在兩軍之間;嬰孩不絕地啼笑,兩軍深受感動,終於放下武器。我們本是與神為敵的人,與神無份無關,今天因着基督受死,叫神與我們和好,我們成為神的兒女,成了聖潔,無有瑕疵。

 

保羅寫《以弗所書》時,猶太人藐視外邦人,視之如同犬類。外邦人則覺得猶太人驕傲,而且他們的生活充滿了宗教法律﹑宗教行為;在耶路撒冷聖殿的某處,擺放了一塊石頭,寫明:外邦人止步,否則可遭處死。可見他們仇深似海。這兩類人又豈能互為肢體呢?猶太人怎能接納外邦人?外邦人從前遠離神,豈敢在教會裏跟猶太人一起敬拜神?但「你們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裏,靠着祂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弗二13)神獨一兒子,道成肉身,住在我們當中。祂被掛在十架上,擔當我們的罪,饒恕了眾人的罪,泯滅了神人的怨仇,填補神人之間的隔閡,祂以愛來感化外邦人與猶太人,讓不同政治﹑民族立場的人也可在耶穌基督的血裏得以親近。祂為我們帶來和睦,祂本身就是和睦,成了和睦的典範(14),祂令外邦人與猶太人成為一體,這對時人有莫大的衝擊。小時,我教會的外國宣教士都很謙卑,面露笑容,令我對外國人有好印象。原來他們學效《聖經》的教訓,不論背景﹑種族,同以愛心相待,大家在耶穌裏成了一家人。我們蒙神的恩典,與其他信徒互為肢體,大家「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林前十二13

 

(一)從一位聖靈受洗

 

信徒受洗不僅是外在的禮儀,也表明聖靈如同水漫過人,信徒已接受聖靈徹底的工作及感動。

 

(二)成了一個身體

 

不論是猶太人或是外邦人,不論來自國內或是海外,不論是億萬富豪或是窮途潦倒,不論學歷如何,我們在基督裏成為一個身體,在耶穌裏一同有份,彼此互為肢體。

 

(三)飲於一位聖靈

 

「飲於一位聖靈」表示我們邀請聖靈進入內心,聖靈的感動及作用在我們身上發動,有如飲水,將水吸收到身體裏去。

 

我們全然屬於基督的身體,雖來自不同背景,但在基督裏都成為一體。我在神學院學習時,有一次學院重新分配宿舍,跟我同房的是一位日本弟兄,初時想到日本人在戰時的暴行,新仇舊恨立時湧現。一方面有源於肉身而來的忿怒,另方面又有從靈而來的提醒,若我不願與他合一,我豈可傳和平的福音?況且在戰時這位弟兄尚未出生,我對他痛恨實不公允。神幫助我從心裏愛他。後來我在工場上事奉主,教會有位姊妹,專向日本人傳福音,耶穌同為他們受死,同樣深愛他們。我們理當彼此接納,彼此相愛。「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我們跟不同性格﹑種族﹑背景的人,一起事奉神,讓我們早作裝備,預備將來在天堂的日子。在那裏不論時間﹑空間,不論種族,所有信徒都在永世裏一同敬拜稱頌神。

 

保羅說,信徒乃彼此相屬(林前十二14),不管我們是否承認,都不能改變我們在基督身體裏互為肢體的事實(林前十二16)。由我們信主那一刻起,我們就屬乎基督,在屬靈身體上,我們就是一份子,跟其他信徒彼此作肢體,故此我們應分工合作,就如身體上各個器官互相合作一樣(林前十二17)。而且我們彼此需要,彼此相顧,彼此同苦﹑同榮﹑同樂(林前十二21-25),我們不應分門別類(林前十二25)。

 

今天教會在肢體生活出現下列的危機,教會裏只有聚會,沒有交通。聚會後,有些信徒急於離開,不曉得關顧周圍的肢體。有些教會在歡迎新朋友時,鼓勵信徒跟新朋友握手,以示歡迎,亦有些教會鼓勵信徒在崇拜前後跟兄姊問安相聚。然而有些教會寸金尺土,信徒離開座位後,就感侷促,便放棄交通的權利。究其實,崇拜後,倘若我們真沒有交誼的好地方,也可在聖殿內彼此交通問候,在主裏同為肢體,互相照應。

 

現代社會高舉個人主義,抬高個人身份。有信徒渴望自己在弟兄姊妹間被視為強者。此外,若教會人數愈多愈興旺時,便會在出現不少「訪客信徒」,他們從不投入教會肢體生活。當教會組織繁複時,不應忽略彼此相交的功能。現今信徒正趨向物質化,又愛跟其他人互相爭競,渴望多賺金錢,以致難以抽空跟兄姊交通。另外,面對前面的歲月,有信徒認為昔日大家可坦誠相待,然而現在不知旁人的政治取向如何,也擔心隔牆有耳,故不敢和盤托出。以上都是一些今日肢體相交的攔阻。世俗社會叫人互不信任,但我們理應服從真理,信徒之間彼此互為基督的肢體,祈求神賜我們肝膽相照,彼此勉勵的兄姊。

 

信徒剛信主時,會感到有人關心。後來當事奉時,卻各自忙碌,關心靈性的屬靈知己就更少了。後來若當上執事或傳道人,有時礙於自尊心作祟,總望自己予人堅強的感覺,以致少被關心;甚至因着趕赴其他聚會或會議,以致失去關心信徒的機會,肢體之間未能彼此相顧。他們工作多,但屬靈的交通的機會卻少。其實教會長執領袖更需要信徒多所關注,否則他們孤單軟弱,易陷入陷阱裏,更會導致其他信徒絆倒,成為非信徒的笑柄。

 

教會本是肢體相顧之處,但有些教會卻成了是非窩,信徒因自己的意見未被接納,因而憤憤不平,找機會讓自己的議案得以通過,找機會嘲笑對手。有一間教會舉行會議時,一位弟兄說他要求公平的待遇,另一位弟兄謙卑地對他說,唯有在地獄裏才可得着公平的待遇;因耶穌為着我們嘗過死味,並被神棄絕,這實是最不公平的待遇。那位弟兄啞口無言,也接受了會議的決定。如果我們也有如此遭遇,讓我們不但願意接納,並能滿口頌讚,主恩浩大。若我們蒙受不白之怨,苦不堪言,我們可將怨憤交予神,伸怨在祂,祂必報應。免得我們憤憤難平,精神飽受困擾。我們也可向肢體傾訴,同心交托神,不是為求結黨,也不是為着搞是非,只管在基督裏彼此守望。信徒互為肢體,若有弟兄陷在罪惡裏,我們當彼此提醒守望,把他挽回來(加六1),我們要向他多番規勸;若仍然無效,就應交由教會長執同工處理,我們當徹底對付罪惡,以免其他信徒也爭相仿傚。保羅吩咐哥林多教會:「你們既是無酵的麵,應當把舊酵除淨,好使你們成為新團。」(林前五6-7

 

《聖經》亦有提及紀律問題。近年來,信徒因移民或工作緣故,夫婦被迫分離,易陷在罪中,我們極需彼此守望。在美國一些弟兄們,三五成群組成祈禱小組,分享生活的經歷,共同代禱﹑勉勵,共同尋求神的赦罪,依賴祂的恩典,克服軟弱﹑跨勝情慾誘惑。

 

信徒信主後,其屬靈歷程總會經歷高潮低谷。當我們正遇低潮,若有肢體彼此鼓勵,神可藉此幫助我們,我們可善用早餐時間或其他可用的時間來共聚分享。教會也可在週日時間開放地方,或另闢祈禱室,讓信徒進行小組交通,個別祈禱,過聖潔肢體相交的生活。

 

《舊約》大衛及約拿單之間關係尷尬,約拿單的父親掃羅不斷追殺大衛,而他們卻肝膽相照,在神的國度裏互為肢體。《新約》巴拿巴的名字,意即勸慰子,性格溫和;而保羅則性情剛烈。巴拿巴曾牧養安提阿教會,他欣賞保羅的講道恩賜及宣教的心志,便邀請他作同工。那裏的信徒對保羅更表尊崇,然而巴拿巴依然跟保羅同心配搭,他只看重神的國度,只管歸榮耀予神,不着意自己的功業名聲。後來他們在宣教工作彼此配搭,一起踏上宣教的旅程。

 

信徒既互為肢體,教會就是個大家庭。在大教會裏,可以採用分區小組牧養。此外教會內信徒職業背景不同,也可在崇拜後邀請職業相同的信徒共進午膳,彼此勉勵,互相協助,分享經驗。在香港政府部門內設立基督徒團契,他們彼此明白工作的挑戰,互相分享如何落實神的話語於其工作上。在教會裏,我們應常常踐行饒恕之道(太十八23-35),我們蒙神的饒恕,信徒之間理應彼此寬恕,彼此接納,互相代禱,互相勉勵。教會長者以身作則,牧者胸懷廣闊,作教會裏耶穌的代表,作信徒美好的榜樣。我們要嚴防教會領袖階層的分裂,務要化敵為友。隨着科技的發展,不妨藉電腦促進信徒多所認識,多所交通,也可善用問候咭來關懷那些未赴會者,教會內宜設立專門輔導部門來進行關顧工作。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提及他到了馬其頓的時候,身心不得安寧,悲痛欲絕。神藉着提多將正在低谷的保羅重振起來,提多在靈性上比保羅更為遜色,年紀亦較幼嫩,但他帶來安慰與信息,讓保羅重新得力(林後七5-6)。我們可找到我們的提多嗎?祈求神在教會裏讓我們尋得兩三個屬靈知己,成為交通小組,在基督裏互為肢體。若果我們忽視肢體的生活,容許教會內漠不關心的現象,就造就了信徒間的疏離,形成了相咬相吞的危險,《聖經》提醒我們:「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滅了。」(加五15)我們當彼此相愛,連於元首基督,在基督裏同作肢體。


講員: 陳黔開牧師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