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屆 奮興會 第3講

第三講  根基毀壞,義人還能作甚麼?

經文: 但以理書 1:1-21

末世是個政治、經濟、道德失控的時代;每天打開報紙,扭開收音機、電視機時均見到(太廿四)所描述的情景,為甚麼呢?皆因這時代的人離神愈來愈遠!一個沒有神,沒有神話語和文化的社會,是沒有根基的社會,是失去控制的社會!

 

檢討人類歷史,這失控的根源在那裏呢?從《徒》中我們看到,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後福音迅速傳開,當保羅決定到亞洲一帶傳福音時,聖靈禁止他,帶領他到歐洲一帶傳福音,這福音為歐洲文化建立了一個好的根基,西方文化在《聖經》的基礎上穩固發展,神恩待歐洲的文化。但後來有兩個運動,十四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運動開始將神和《聖經》建立的歐洲文化的根基拆毀。十八世紀另外一個運動,啟蒙時代,繼續將建立在《聖經》上的西方文化逐漸拆毀。到廿世紀末,又有另外一個文化大革命-後現代文化的出現。後現代文化推翻了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的思想,起初西方文化以《聖經》為中心,但文藝復興時主張人的文化建立在人的理性之上,以人的理性取代了《聖經》!啟蒙時代繼續將這種以神為中心的文化根基拆毀,繼續高舉人的理性。到了後現代文化,人們發現理性是不可靠的,要將人類文化建立在人的感性及直覺上面。人類文化根基完全毀壞。「根基若毀壞,義人還能作甚麼呢?」(詩十一3

 

在(但一)中,我們有了答案。我們看到,但以理和他的三個少年朋友,在被擄到巴比倫後,從一個以神話語為中心的文化進入一個外邦世俗文化中。在這以人為中心、世俗的文化中,但以理怎樣自主,怎樣為神作見證呢?但以理的經歷給我們很好的提示,讓我們知道,在這末世怎樣為主而活!當時的但以理大概十五至十七歲,一個不夠二十歲的年青人,不但能在世俗文化中站立得住,而且大大榮耀神,將神的名向外邦的君王傳開,影響整個時代!昔日的但以理能為神作大事,願你我都能夠在這主快來時候為主作大事!在(4-7)中,尼布甲尼撒王嘗試拆毀但以理與他三個朋友帶去巴比倫的文化基礎:

 

1)思想的改變,叫他們學迦勒底的文字;

 

2)生活方式的改變;

 

3)身份的改變。尼布甲尼撒王很聰明、很有計劃地想拆毀但以理及他三個朋友的文化基礎。

 

在教會歷史中我們看到一般有如下方法面對世俗文化:

 

1)在早期教會,有的人主張要絕對文化,過與世隔絕的生活,過基督徒自己的生活,世界人所作的事我們絕對不做!到第三、四世紀,當時所謂的「苦行僧」離開城市鄉鎮,去過曠野的生活,他們誤解《聖經》的意思,為了對付罪,對付自己的肉體,不洗澡,用比較誰較骯髒來衡量誰較屬靈,為了對付肉體,不使自己安睡,去睡在懸崖邊,作一個不合適的盒,讓自己不舒服的睡,來攻克己心。現今有的人說自己要絕對文化;外國有的教派,不聽收音機,不看電視,不看報紙及一切世俗的刊物,不跟從服飾的潮流;過與世隔絕的生活。

 

2)另外一種是融入文化中,為着遷就世俗,嘗試將《聖經》另外解釋,以迎合世界的潮流;在科學發達時,有人覺得神蹟叫人難以相信,唯有將耶穌基督的神蹟重新解釋,五餅二魚吃飽五千人,這不過是心理作用罷了。人們就是這樣來遷就文化的!

 

我們要怎樣在世俗文化中為主作見證呢?在(約十七14下,18)中,我們不屬於這世界,神叫我們入世,我們要進入這世俗的世界中,但在這世俗的世界中我們不要被同化,而要在我們的信仰中站立得穩。求主幫助我們,如大海中的鮮魚,無論浸多久都不會變鹹;不要讓大海中的鹽影響到我們。但以理面對當時巴比倫的世俗文化,走耶穌基督路線,入世但不屬世,這是需要我們去思想、去學習的。

 

一.但以理學習在巴比倫怎樣分辨文化

 

少年但以理無能為力去敵對當時的文化,但也沒有用自己的信仰去遷就;他懂得去分辨甚麼是可以接受的,甚麼是一個屬神的人不可接受的!在當時的環境下他無可奈何地接受了一些東西:

 

如(1)改名,

 

2)服事當時外邦世俗極端驕傲的、殘暴的、不敬畏神的國權之下的君王,

 

3)當時的尼布甲尼撒王因為但以理聰明伶俐,讓他作當時術士,觀兆之人的領袖。但另一些是他們寧死不接受的,

 

如(1)「但以理卻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所以求太監長容他不玷污自己。」(但一8)因為這是與王結盟的表示,成為盟約,站在王一道,接受外邦人的生活方式和觀念,成為他們其中一分子。

 

2)當王作了一個金像要他們跪拜時,但以理和他三個朋友死都不肯。這界線怎樣劃分呢?但以理的界線是,在外邦文化任何事務中,如果只是影響外面生命的,在無可選擇情形下,他還可以接受;如果影響裏面生命,影響他與神關係的,萬萬不能!今天我們的界線要分得清楚,知道甚麼影響我們裏面的屬靈生命,影響我們與神關係的事都不可作!

 

有的教會花很多錢去裝修,而為着弟兄姊妹及傳道人的培訓,他們卻不肯去花錢投資。末世是一個注重外表,而不着重屬靈實質的,有敬虔的外貌而失去敬虔實質的時代。許多時候我們回教會聚集,但沒有真正敬拜神,有聚集,無敬拜!在教會中我們有許多工作,但不是真正的事奉,因為我們沒有用愛神、愛人的心去做。末世的教會好像老底嘉教會一樣「你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卻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啟三17);境況如此可憐,竟然話自己了不起!《聖經》說是:「不冷不熱。」

 

在這後現代文化中,注重外表、包裝,而不注重內涵。今日我們所謂彼此尊重,彼此接納的多元文化,在香港人來講,即坐日本造的汽車去吃美國牛排,穿西裝去聽中樂團的演奏……。我們以為如此便是多元文化!求主幫助我們好像但以理一樣懂得怎樣分辨文化。

 

二.但以理建立美好團契生活

 

當尼布甲尼撒王作了一夢,沒人能解,但以理被人推出去為王解夢,接到這差事後,但以理如(但二17-18)所言去做,第一件事是回到他的祈禱小組中去,尋求神!面對一個世俗後現代文化時,我們應該效法但以理建立美好團契的生活。團契生活有兩方面對我們的提醒:

 

1)與神、與耶穌基督有美好團契,是一個禱告的團契。

 

2)與弟兄姊妹之間的團契。我們與神的關係和好時,才能與弟兄姊妹的團契生活好,這是但以理給我們看到的。

 

今日在這末世時代,教會最需要的事奉是禱告的事奉,但我們發現在許多香港的眾教會中,最弱的一環就是禱告的事奉、禱告的工作。為甚麼呢?因為我們不明白甚麼是祈禱,好像昔日的門徒不明白一樣;《四福音》中常常看見耶穌基督和門徒在一起時也單獨一人祈禱,因為耶穌祈禱很長,甚至可以通霄祈禱;耶穌基督很享受祈禱生活,而門徒們如今日的我們一樣做不到。「耶穌在一個地方禱告;禱告完了,有個門徒對他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路十一1)莫非門徒不懂得祈禱?不!他們未跟耶穌之前,在猶太教中,在家庭中,在會堂裏都有祈禱!在這裏他們是想學,熱愛祈禱,好像耶穌基督熱愛祈禱一樣!「耶穌說:「你們禱告的時候,要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2)中,首先我們要與神建立一種父子、父女之關係。正如奧古斯丁說:「真實而完全的祈禱乃是愛。」當我們與神有這種愛的關係時,能建立這樣的祈禱生活方式時,教會興旺了!祈禱是沒有規條的,祈禱不是一種工作,不需要守則;祈禱就像回家一樣,祈禱如找我們所愛的父講話一樣。

 

但以理和他三個朋友在外邦的文化中之所以能夠站立得穩,是因為他們與神和他們自己都有美好的團契,一有問題,就一起禱告。團契生活是何等甜美,好的基督徒都需要團契生活,與神有好的團契,必定與弟兄姊妹有好的團契生活,因神是按照祂的形像造人,神是個體的神,亦是群體的神!神是獨一真神,也是三位一體的神!神有永恆的愛,神造成我們不單止是個體性的,亦是群體性的;人必須有群體性的生活,所以我們重生得救之後,神放我們在教會中與弟兄姊妹有群體的生活,藉着與神與人的團契,生命能夠成長。今日因着傳統家庭制度崩潰,人不能在家庭中找到他們所需要的,所以許多教會及教會外都有小組,給人家庭中找不到的溫馨。一個單獨的基督徒是一個容易跌倒、容易犯罪的基督徒;夏娃當時墮落犯罪就是因為她單獨在一處;大衛犯罪時亦是在單獨自處時。耶穌基督當時一開始工作時即呼召十二門徒,一方面教導,另一方面常和他們同在;神的兒子來到世上作人,尚且需要十二門徒的那種團契生活,何況你和我,今日你、我都需要團契的生活!

 

三.但以理肯付代價,堅守原則

 

當但以理懂得分辨文化,界線劃清楚時,有任何越過界線的事物,他都堅守原則,一定不去做,至死不屈。但以理三個朋友面對金像,不跪拜,寧願入火窰,面對獅子坑,要但以理不祈禱,但他寧願入獅子坑。但以理堅守原則之餘,懂得有智慧地處理事物。在那時代,神能大大使用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主要是他們能為神、為真理冒生命的危險,死守原則!《聖經》中許多先賢先聖所以被神大大使用,其中主要原因亦是肯付代價;約瑟、以斯帖都是這樣。巴比倫的文化沒有同化但以理,他在當中大大被神使用,他反而用好的見證改變了巴比倫!在這末世時代,周圍的文化都敵擋神,我們是否願意死守神的立場,站在真理一方,不妥協?我們也有自己的小「巴比倫」,我們求主教我們分辨文化,為主作見證。當我們能這樣做時,神一樣能大大使用我們。


講員: 張慕皚牧師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