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屆 研經會 第5講

第五講  民以食為先

引言

 

猶太裔諾貝爾獎得主作家韋素(Elie Weisel)曾說過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

 

有一個猶太拉比辛勤地教導神的律法,付上自己的生命去安慰和扶持傷痛的人。他實在太累了,身心俱疲。他看到世上的疾苦、不平和鬥爭,而自己又是這樣的無助、無能、無奈,令他感到沮喪、痛苦和憤怒,於是決心離開自己的崗位,遠走他方。他希望到一處沒有人需要他安慰的地方。當他來到一條村落,正要在樹下稍稍休息,忽然看到對面有一位老婆婆,躺在地上呻吟。他看到她孤單可憐,就動了慈心,上前安慰她。原來她已是病入膏肓,在死亡的邊緣掙扎。拉比決定陪她走人生最後一程。她用微弱的聲音問道:「先生,請你告訴我,神為甚麼安排我在這世上,在我一生裏,從沒嘗過幸福快樂,所經歷的盡是痛苦與不平,究竟做人為了甚麼?」拉比聽了非常痛苦,想不到雖已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竟也逃不了這老問題。最後,他慈聲對她說:「我不知道,但既是這樣,倒不如勇敢地接受這一切吧!」婆婆聽了甚得安慰,面露笑容,安詳地離世,當拉比安葬她後,心裏極其憂傷痛苦,就對自己說:「從今以後,我是啞的,我不會再開口安慰任何人!」又隔了兩天,拉比又到了另一個村落,看見一位少女,抱着初生的嬰孩,那嬰孩已奄奄一息。他又動了慈心,料理垂死的嬰孩,那少女含淚問:「神為甚麼讓這嬰孩在世間來受苦?」拉比啞口無言,無言以對。他只有搖搖頭,流着淚。那少女似乎得了安慰。拉比繼續趕路。但他非常難過,就對自己說:「從今以後,我不但是啞的, 也是聾的。」他來到一個山洞,那兒沒有人,沒有痛苦,也沒有人需要安慰,只有他一人在山洞渡日。一天,他看見一隻小鳥在山洞躺着,他上前察看,發現小鳥受了傷。於是動了慈心,為牠包紮傷口。從此拉比小鳥相依為命,非常快樂。一天,忽然有石頭從山上滾下來,剛巧壓在小鳥身上,牠就死了。他呆呆地望着小鳥,非常痛心。心裏對自己說:「從今以後,我不但是聾,是啞,更是盲的,因為我不想再看世界的痛苦!」他獨居在山洞裏,甚麼也不能作,只有等死。但死又是這麼遙遠,他只好收拾行裝,重返會堂,做回一個不啞、不聾、不盲的拉比,繼續他牧養安慰的工作。

 

當我讀畢這故事後,心裏有極大的共鳴。不久前,我探望一位弟兄,他患了癌症,他女兒只得一歲。我很難過,不禁問神:「你為甚麼叫我當牧師,去安慰那些受創傷的人?我是這麼無能、無助、無奈!自己就像個醫生,卻不得開藥;也像個警察,卻不能用槍械。」我又想假如我有耶穌這樣的神力,我一定立即叫他的癌病消失,又為世人除去不平、痛苦、死亡,警惡懲奸,帶來歡樂,好叫這世界不再痛苦下去。

 

但按《福音書》所載,耶穌沒有這樣作,祂所行的神蹟不夠四十個,並沒有除去人間痛苦,改變不合理的制度,除去貧窮;難怪坐監的約翰不禁質疑祂是不是彌賽亞。然而我們當細想,祂的使命並不是把石頭變成食物去餵飽人,也不是製造人間天堂,祂正承受比之更重要的使命,祂要為我們開啟新生命、新紀元。耶穌出來傳道時,第一項的挑戰是被魔鬼試探,牠先對祂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塊石頭變成食物。」耶穌回答說:「經上記着說:『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 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太四3-4)為何魔鬼要如此試探耶穌?即使耶穌把石頭變成食物,又何罪之有呢?讓我們用現代話語來演譯他們的情景。那時,耶穌禁食四十天,祂餓了,魔鬼叫耶穌看看下面的群眾,他們都不得溫飽,魔鬼說:「你跟他們不同,你是自願飢餓,他們卻被迫捱餓。你現在出來傳道,要完成使命,若你真是上帝的兒子,就用你的神力,將石頭變成食物,去餵飽他們。」耶穌回答說:「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魔鬼的用意 是叫耶穌別走上十架之路,別去完成了上帝交付祂的工作,開啟新紀元。魔鬼叫人滿足物質的慾望,似是解決人類問題。但耶穌的使命並不是除去人間的痛苦,而是自己成了受苦的僕人,在十字架上親嚐苦楚,與罪人認同。所以當我們看耶穌所行的神蹟時,我們不能只看為「神聖」的明證,或只是「動了慈心」的善行,這是個記號,是個sign,它代表着更深層的意思!

 

「五餅二魚」這神蹟是個耳熟能詳的故事,也是唯一一個所有《福音書》均有記載的神蹟,因此,這一定深具意義寓意。究竟這神蹟給我們甚麼信息呢?

 

有東西看(約六1-3

 

約翰告訴我們,耶穌名聲漸響,因祂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叫許多人開始跟隨祂。我們當留意「許多」一詞,它是指一大群人,人數極多,「跟隨」一字則採用「進行式(continuous tense)」,指他們不斷地陸續地跟隨祂。但所謂「跟隨」,並不是指他們信了主,要作祂的門徒,他們只以為有東西看,才去跟着祂,與祂同行。或許今天有許多人也是如此,他們來到教會,並不是要作主的門徒,委身給祂,他們只為湊湊熱鬧,看看東西,看牧師講得是否生動有趣,音樂是否夠勁,否則,就不再參與了。

 

耶穌並沒有因許多人跟隨祂,就心花怒放,《聖經》記載祂上山去,祂不是去遠足,也不是去旅行,而是去獨處,與神親近。越是聲名大燥,越需要安靜,越要到山上與神相交。

 

讓我們先了解那裏地理形勢。由迦百農到加利利的對岸,大概有四里,耶穌和門徒坐船到另一邊去,那些群眾看到祂往那兒,便開始步行,繞過湖去,跟隨耶穌。約但河是流入加利利海之北部,沿約但河再北上,約有兩里的路程,有一個城,名叫伯賽大,這就是耶穌和門徒歇息和靜修之地。若從加利利的對岸到那兒去,大概是九里的路程,即是由九龍到沙田。

 

《約六4》告訴我們,那時是靠近逾越節的日子,逾越節是猶太人的大節日,不少人從遠方各地來到耶路撒冷,或許在其中有不少遠地而來的訪客、異地人、無家可歸者及朝聖者,耶穌就憐憫他們。

 

有東西吃(約六5-13

 

耶穌見到這麼多人,據《路加福音》所載,日已平西,他們又行了那麼多路,一定又累又餓了,耶穌就對腓力說:「我們從那裏買餅叫這些人吃呢?」(5) 原來腓力是伯賽大人(約一44),熟悉那兒的地理形勢,所以耶穌問他。腓力是個實際的人,他便回答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二十兩銀子相等於美金六百元,是當時半年的工資。其實,腓力想說就是用上半年的薪金,也不夠買餅去餵飽五千個男人,還有其他女人和小孩。但安得烈是個傻得很可愛的人,或許他拿耶穌來開開玩笑:「在這裏有一個孩童,帶着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大麥餅」是一種非常粗糙的餅,是窮人吃的,而魚則是煮熟了的小魚,用來伴餅吃的,於是耶穌吩咐門徒叫眾人坐下,拿起餅及魚,祝謝了就分給他們吃,並且吃飽了。希臘文這個「飽」字, 是指認真的飽,非常飽。耶穌又吩咐門徒,把剩下的零碎都拾起來,共有十二個籃子;吃飽的人,單是男人便有五千人。

 

有意思

 

耶穌為何行此神蹟呢?誠然,祂是動了慈心,見他們又疲倦又飢餓,好叫他們得飽足。但這絕不是唯一的原因,也不是個主因,因為他們吃過這一頓,又會再餓,我們不見得耶穌天天行此神蹟,給他們吃飽。那麼耶穌行此神蹟是為顯出異能,證明祂是神、是君王?這亦未嘗沒有道理,但當耶穌知道眾人要來強迫祂作王, 祂就獨自到山上去了(約六14-15)。耶穌顯然不是因名聲開始顯赫,就趁機建立祂的知名度、勢力,反之,祂退到曠野去。

 

究竟祂行此神蹟,目的何在呢?這些猶太人得着好處後,又死跟着耶穌,耶穌一語道破,說他們只不過為那些必朽壞的食物吧了(24-26)。祂指出那些食物是必朽壞的、是短暫的、是不能永遠滿足你們的,它們只是肥皂泡,遠看美麗極了,但卻捉不着。祂給我們的挑戰是:要為那存到永遠的食物勞力。甚麼是永遠的食物呢?祂解釋說:「我就是生命的糧。」(35)唯有在耶穌裏,才可以得着真正的飽足,得享永恆的生命。我們活在兩個不同世界裏,其一是有形的世界:上班、下班……;另一是無形的世界,那是神的世界;兩者彼此爭鬥。耶穌告訴我們:「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27)有不少人 致力尋找令自己滿足的東西,但必朽壞的食物總不叫人得着滿足和平安。有個美國牧師到當鋪買西裝,老闆拿一套給他,甚合心意,價錢又廉宜。原來那西裝從殯儀館拿來,曾給死人穿過。牧師也不介意,便買下了。隔了些日子,他穿着那西裝為人舉行喪禮,他一邊說,一邊看到那穿着類似他西裝的死人,實在不太自在,把手插在袋裏,豈料那套西裝並沒有衫袋及褲袋的。他就對人說《聖經》對極:「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前六 7-8

 

接着耶穌說了一句古怪的話:「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因為人子是父神所印證的。」(約六27)讓我們先了解何謂「印證」。古時候,一切文件、借據、 收條或其他文件,簽名也屬無效,唯一有效的是打上那印鑑,那印鑑是表明這是真的,沒錯的了。換言之,耶穌是說祂就是那賜永生食物給我們的救主,天父已經在祂身上打了那個印鑑,表明祂就是真真正正賜永生的那一位,而五餅二魚的神蹟就是天父為人子印證的其中一例。但我們怎樣才看出這是神的印證呢?請細讀 (28-29):「眾人問他說:『我們當行甚麼,纔算作神的工呢?』耶穌回答說:『信神所差來的,這就是作神的工。』」他們所說「神的工」,在原文是眾數的,而且那是不斷的做,不停的做,並不只是做一件而已,因為猶太人以為得永生的方法是去死守神的律法,不住的守,不停地守。然而耶穌回答說:「信神所差來的,這就是做神的工。」「神的工」是單數的,又是現在式,換言之,只是一項:相信耶穌。當我們信主後,「信」就一直存在我們心裏,這不單頭腦相信,而是全然委身給耶穌,信那天父差來的那一位。

 

結論

 

你追求些甚麼呢?甚麼才叫你得着永遠的滿足呢?我們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互相鬥爭,直至何時,才感到上帝的世界活現,並經歷祂的豐盛呢?讓我用一個故事來作結束:

 

有一次,有人在沙漠裏迷了路,危在旦夕。但出乎意料之外,他竟然發現了一間小屋,於是他便用盡其力,走到那間屋求救;怎料,那原是一間空置的屋,並沒有人住在那裏。在失望之餘,他發現在屋旁有一個水泵,於是他連忙上前,搖動水泵,希望有水可喝。無奈,一點水也沒有。忽然,他發現在水泵旁有一桶水,一桶清涼可口的水,他非常高興,正要喝時,便看見一張字條,寫着:「請把這桶水倒進水泵內,然後搖動水泵,清涼可口的水便源源不絕而來;但請記着:別忘記留下一桶給下一個旅客。」他看罷,不知如何是好,把水放入水泵內?這未免太冒險了,若水泵日久失修而壞了,又或者這是謊話,豈不是這桶水也給白白丟掉,但如果不倒下去,也只能多維持二天的生命,而且下一個旅客也失去了機會。究竟他要怎樣作呢?結果,他決定「把心一橫」,把水都倒進水泵去,然後搖動水泵,搖到三十多下時,開始有一點一滴的水流出來,然後,清涼可口的水便源源不絕而來,他盛滿了水,便在字條下加上一句:「這話是真的,我可作印證,你要相信它。」

 

究竟你要天長地久,抑或曾經擁有呢?你要必壞的食物,抑或要存到永遠的永生呢?唯一的方法是「把心一橫」,把水倒進水泵去,把你的生命委身給主。


講員: 蘇穎睿牧師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