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屆 奮興會 第10講

第十講 如何建立基督化的家庭

經文: 箴言 22:15

一般的房子四面都有圍牆,使我聯想到基督徒的家庭也有四幅牆,當然我所指不是物質的牆,而是應當建立在基督徒家庭的牆。

 

(一)建立紀律的牆

 

世界最聰明的人所羅門,他是以色列第三位王。他向神求智慧,他寫箴言書,在(箴廿二15)說:「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遠遠趕除。」他說,孩童應當學習如何服從父母,如果不服從,要用紀律管教。年長的人都接受這樣的說法。基督徒的家庭對孩童更要有紀律,但不可忘記,紀律不只應用於孩童,也應用於成人,紀律應用於為父母者,如同應用於孩童一樣。

 

新約聖經把士兵和基督徒作比較,保羅說:「要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聖詩中也有多首論及基督的精兵和全副的軍裝。

 

任何地方都以軍事紀律為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我參加加拿大陸軍,管理我們的沙展非常嚴厲,從不和氣對人說話。向我們說話以厲聲呼喊,下令出發向目標攻擊;軍令如山,我們立刻執行任務,士兵對長官唯命是從。

 

基督徒在神的軍隊中,神一切命令都在聖經中。一個基督徒無論年紀多大,都在神命令之下,是神軍隊中之一分子,當服從神的命令。一個基督徒每天應讀聖經,有時不愛讀經,因為聽從了自己心裏的話。服從紀律才能夠每日讀經。無論作甚麼,不要為自己的愛好去做,乃要聽神的命令去做。我們在神的軍隊裏,要服從神的紀律,聽神的話。

 

(二)建立好榜樣的牆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凡學習都是照著別人的榜樣。很多時,我們學習的心得不是從書本中來的,而是模仿別人得來的。模範就是我們學習的模型。人生最初五年,每日所見最多的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就模仿父母;學習父母的語言,模仿父母走路;如果父母以爬行代步,嬰孩也照樣模仿;有的嬰孩腳骨有點彎曲,頭部又重,學習行走較為困難,常會跌跤的,經過時常練習也就行動自如了。嬰孩常見媽媽餵奶時給以微笑,所以也就模仿微笑;可是常見孩童微笑時好像縐著眉頭;因為還未學習得好,漸漸地也就學得微笑自然了;如果媽媽餵奶時,都是縐眉頭的話,那麼嬰孩就學不到微笑了。五年時間孩童的學習,為父母都實在負著重大的責任。我的兒子孩童時代,他學我剃鬍,其實他那時哪兒有鬍鬚可剃呢?兩個女兒在五歲之前,常學習媽媽的模樣做事。要煮飯,希望學會了媽媽所做的;也希望像媽媽一樣高大,一樣漂亮。總之,兒女整天注意父母的舉動,隨時模仿;這樣,到底給你快樂或憂愁呢?你能否對你年幼的兒子說:「來吧!你跟隨我,我不是世上最強壯者,不是世上最聰明者,不是世界最富有者;但我是照著神的紀律去做;神要我做的,我做;如果你跟隨我,你所走的是正確之路」。你能否對年幼的女兒說:「我不是世上最漂亮,最好,最聰明的女人;但你須知我是走在神的道路上,我根據聖經的話生活,如你跟隨我走,這路是正確的。」或許你要對兒女說:「不要跟著我走,因我的生活不正確,不是你應該模仿的人,你還是找個別人模仿吧!如你跟隨我的你就走錯路了。」身為父母者,對兒女應立下好榜樣;廿年後你的兒女如何,有賴於你們現在的榜樣。未知你家中有沒有好榜樣的牆呢?

 

(三)建立家庭崇拜的牆

 

如果能到教會讀聖經,是件極好的事,能參加主日崇拜,聽講解聖經是很好的;但是這些都不能代替在家裏的讀經和禱告;應當每日規定時間帶領兒女、全家一同禱告。在座中很多青年人,尚未建立自己的家庭;我提議你建立家庭時必須這樣做,從你結婚之日,開始在家裏立祭壇,夫婦一齊禱告;等有了兒女,全家一齊禱告,讓兒女們將來知道你們曾經為他們禱告。

 

大家都熟悉聖經中浪子的故事。耶穌說浪子遠離家庭,花費了一切所有的,落至貧窮、飢餓的地步。那時才想到父親,他知道父親經常為他禱告,這是他決定回家的主要原因。

 

未知各位有沒有建立家庭崇拜的生活?你的兒女有沒有聽過你禱告?當你的兒女遠離家庭,他們能否記得父母曾為他們禱告,好像浪子的父親為他兒子禱告一樣。

 

(四)建立救恩的牆

 

我們要確實知道紀律的牆,要清楚知道榜樣的牆,要知道家庭崇拜的牆,已經建立起來;但是如果家中還有人未得救,救恩的牆就不能建立。可能在座中有的人是家中唯一的基督徒,其他都未接受耶穌,你當盡力把全家帶到神的面前。要向他們作見證,每天為他們禱告;除非全家都接受耶穌,否則你的家,永遠不能成為基督化的家庭。或者你全家除了你之外都是基督徒,惟獨你至今未接受耶穌作你的救主,你未成為神家的人,你未曾求神饒恕你的罪,未曾求神救你脫離罪惡,因著你的阻礙,以致此家不能成為基督化的家庭。神的應許,是要賜福給基督徒的家庭,只要你接受耶穌,成為基督徒,神就必賜福給你的全家。

 

請各位細心思想自己的家庭;在你家裏,紀律的牆有否建立?好榜樣的牆有否建立?家庭崇拜生活的牆有否建立起來?救恩的牆是否建立起來呢?

 

相信各位都希望有個基督化的家庭,但是必須建立這四幅牆。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