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屆 研經會 第8講

第八講 兩個問題

經文: 瑪拉基書 2:10-16

在教會裏面有罪惡,就可使教會在社會的地位上,完全失去見證。弟兄之間,若發生了問題,就干涉到神的聖潔,因此就影響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祂就不再接納我們的供物和禱告。舊約如此講,新約也如此講。我們獻祭時,若與弟兄之間有問題,就先要放下祭物,先與弟兄和好,然後再回去獻祭。

在教會中肢體的生活,與世人不同的,這要叫世人知道,我們是主的門徒,證明我們是神的兒女。如果失去這見證,我們對社會的影響力就完全失去了。今日在教會中有一件痛心的事,就是用詭詐彼此相待。「詭詐」在英文或希臘文,意思是包括彼此之間,互不信任,狡猾,內裏沒有仁慈寬大的心。常見做生意的人,彼此為著利害關係,見面時雖面露笑容,而心裏卻為了利潤。巴不得我成就,他失敗。用詭詐的方法,叫人在背後失敗。商場常有這種事,稀奇的在教會中也有這種事發生。主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可惜!在今日的教會中,奸臉惡毒的事太多了,因此,便叫弟兄姊妹受到虧損!

弟兄姊妹中,有猜疑,用政治手段來待人,用猜疑的心和奸詐的手法彼此相待,都是不好的。可憐!教會竟陷在這樣的光景中,在不信的人面前告狀。因此,神就嚴嚴的警告我們,祂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最親密的關係,這個關係就是夫妻的關係,竟然發生問題,這是一個等待解決的問題,這也是末世的通病。我們好多時候不明白,問題是娶了外邦女子;作者瑪拉基用這個人與人之間,最親密的關係來形容這件事的可怕,竟然存在神的選民當中,應如何解決呢?

十五至十六節講到一切的假面孔和狡猾,卻是從人的心發出,所以我們應當謹守自己的心,應該有有新的心志。有很多的事,是從我們罪惡的心發出;求神幫助我們,能約束和謹守自己的心,在弟兄姊妹之間,彼此的關係,應如何相待呢?我有三點心志提供給大家:

(一)將誠實心志放在我們當中

一個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誠實」彼此相待。有了誠實的心,我們就不會虛假說大話。主說:是就說是,不是就不是,不然就陷在不能自拔的道路上。只要有一次的虛假,就會用各種的虛假來掩蓋本來一個很小的虛假了。說了謊話,就要用多次的謊話來遮掩!所以我們要在教會中,用誠實的心彼此相待。

(二)求神叫我們有主耶穌的愛心

世人講愛,講得很虛浮,將建立在條件、利益、互相利用的關係上。耶穌基督的愛,只有一個特徵,祂通過自己的犧牲,將快樂賜給人。祂的一生,終日所想的所行的,從不為自己的利益打算。祂在一生中,沒有一件事,或一句話,是以自己為中心的。主透過自己的苦難、犧牲將永久的平安,喜樂,好處給人。我們要效法主的愛心,怎樣捨己去為人。不要個人的利益,而虧損別人。

(三)求主賜下寬大的心

保羅很讚賞哥林多的教會。因為他們以完全的心境待保羅。他們有愛心和誠實的心,而且還有寬大的心;因此在這方面,我們要有兩個表現。

A、無條件的彼此接納。在教會中可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問題,刺眼和不開心的性格,叫你難以忍受的。其實許多衝突,是可以避免的。但我們都是神所造的,應該無條件的接納別人,因看神的恩,祂已無條件接納了我們。試問你肯付上這個代價嗎?

B、不記念別人的錯過。要在主裏面彼此饒恕,彼此赦免。無論事情發生在何時何處,都要靠著神的恩典來饒恕。無論事情發生在何時何處,都要靠著神的恩典來饒恕。如果神要以公義來對付我們的罪惡,我們還能站立得住嗎?

我們與別人的關係是很重要的,是能影響到神與我們的關係。所以我要求神憐憫我們,幫助我們攪好這方的關係。

第二個問題:事奉神是徒然的嗎?

經文:瑪三13-四6

這個問題與「懷疑神的公義」有關係。一個基督徒常因工作多,又得不到別人的稱讚,賞識而發怨言;以為事奉神是徒然的,這是基督徒事奉上常犯的毛病。

我們基督徒有什麼情形下,會陷入這個困境裏呢?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太看重人的稱讚

在得不到別人稱讚時,就覺得事奉神是徒然的。

二、太過看重工作的果效

我們作工,若看不到果效時,就以為事奉神是徒然的。保羅說:這人撒種,那人收割。我們的勞苦不會徒然的。什麼時候收割,我們不知道。我們對主忠心,主一定會記念我們勞苦。

三、失去愛神的心

我們工作忙碌,慢慢的對神的奉獻,對神的愛,就會隨著時間的磨煉而失去!若非神的愛,我們的事奉是徒然的。

四、對於別人的批評太過敏感

在工作中,我們要靠神的恩典,不能倚靠自己的聰明。有些時,做傳道人的也很困難;因為努力去做,受人的批評就越大。你做多,別人說你愛出風頭;你做少,別人說你懶惰。你關心人,別人說你要討好人;如果你少關心人,別人會說你沒有愛心。因此,到了這個地步,就灰心起來,覺得對神的事奉是徒然的。

我給大家的,是關乎生活、事奉、信仰上爭戰的原則。透過主再來的光景,得勝在信仰上一切的困擾;當主再來時,為祂受苦的人,一定要與祂一同享受榮耀。
 


講員: 張子華牧師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